康普森生物助力我国畜禽分子育种进程
2017年8月11日,由畜禽良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九州官方网站(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畜牧基因组产业转化高峰论坛暨新产品发布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隆重举行。超过两百名畜牧基因组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和动物育种企业代表参会,围绕动物基因组育种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共同关注康普森新产品——用于分子育种的猪55K、肉鸡55K和蛋鸡55K基因检测分型芯片的发布、畜牧育种现状以及基因组选择效率的讨论。
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牧业发展处处长杨红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杨宁,农业部畜牧业司畜牧处王健处长受邀为本次会议致辞。杨红杰处长称畜牧基因组产业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战略新兴产业,基因组选择、大数据的遗传评估等推广应用将有效提升种业的技术水平,是提高我国核心种源竞争力的技术保障。分子育种芯片开发应运这一需求而生,对推动我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杨宁教授称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而康普森走在了农业产业化变革的前列。杨宁教授称他的科研团队会一直与康普森保持密切的合作,共同开创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王健处长提出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但长期以来地方品种一直在退化,且国内没有优势畜禽品种,每年需要从国外引进大量的优良种畜禽,为尽快改变这一局面,农业部先后启动实施了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和肉羊遗传改良计划。产业发展应该与先进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全面推进畜禽品种的遗传改良步伐。
第三届中国畜牧基因组产业转化高峰论坛暨新产品发布会现场
在首日进行的沙龙峰会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文杰研究员主持了“猪和鸡定制芯片在育种产业中的应用与未来”的主题讨论。参会专家从“定制芯片位点选择”和“基因组选择对性状遗传积累增加的效率”两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国农业大学刘剑锋教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赵桂苹研究员均表示使用基因组选择的方法可以加快育种的遗传积累,但是使用国外的芯片不能满足国内品种的研究使用,所以开发国内品种特有位点的育种检测芯片势在必行。
在大会主题报告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王立贤研究员、张莉研究员、蒋琳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建国研究员、李孟华研究员,浙江大学傅衍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潘玉春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雨教授,PIC种猪改良公司David Casey博士,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王楠楠,广东温氏南方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张德祥副教授,山东益生种畜禽股份有限公司楼梦良博士,九州官方网站(中国)集团有限公司郑桂杰博士共计14位知名专家学者在会议中进行相关学术汇报。汇报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展开:
主题一:大数据库在遗传育种中的研究前景;
主题二:自主知识产权的定制芯片在品种选育中的应用进展;
主题三:全基因组选择在重要畜牧经济性状分子标记发掘和筛选中的应用。
经过传统育种技术的发展和积累,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相较过去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浙江大学傅衍教授称随着养殖管理条件的不停升级,优良品种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基因组育种技术的核心手段仍然是计算机技术,也会有基因组编辑等其它新技术的加入。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王立贤研究员介绍了全基因组选择的应用策略,基因组学研究作为可向产业转化的高新技术,为畜禽育种提供选择依据。基因组选择育种可以对性状进行早期选择,缩短育种周期,减少育种成本。基因组学数据的积累,全基因组水平的研究为解决复杂性状改良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科学的技术路径。
据调查中国拥有丰富的地方猪品种资源,上海交大潘玉春教授就“地方猪种的资源挖掘、保护、创新与利用”方面介绍了其团队的工作:协助农业部开发了“中国地方猪品种登记”网络平台,进行种猪系谱、生产性能、组学数据的登记、管理。并提议利用芯片建立地方猪种的电子身份证,结合冷冻保存胚胎、精液、卵子、体细胞、以及DNA文库等方法保存中国特有地方品种资源。
随着畜禽基因组研究的深入,许多功能基因获得定位和克隆,与会专家认为基于中国品种特有遗传资源的定制芯片为发展本土动物育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据悉截止目前,康普森拥有的动物类自主研发产品为猪55K、肉鸡55K、蛋鸡55K、牡蛎200K基因分型芯片和牛疾病检测Panel。据合作开发的专家称这些育种芯片均是在现有经济性状研究基础上研发的,其推广使用将会加速遗传进展的增加。会议在“畜禽良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野秀芬的致辞中落下帷幕,期待下次会议畜牧分子育种再带给我们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