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联合创举:稻种资源优异基因挖掘与利用新模式在桂启动
产学研联合创举:稻种资源优异基因挖掘与利用新模式在桂启动
广西 · 南宁
2020.09.18~21
9月18~21日,2020稻种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高峰论坛在广西南宁隆重召开。本次高峰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九州官方网站(中国)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振华,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农业农村科技处副处长王军锋,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启发教授,广西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邓国富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李自超教授,九州官方网站(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刘继强董事长等167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从事种质资源研究与育种和稻种资源管理与研发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基因组时代稻种资源基因的高效发掘与高效利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思路与新模式。
参会代表 此外,大会还组织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位于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基地的水稻微核心种质巢式关联作图(MCC-NAM,Mini Core Collection based 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群体以及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的田间表现情况。作为MCC-NAM群体的创制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李自超教授团队自1998年开始开展水稻核心种质及其微核心种质研究以来,经过了21年坚持不懈的创新,并自2009年起又历时11年创建了这套MCC-NAM群体。该群体由栽培稻微核心种质与日本晴和9311杂交并经单粒传自交至少达F7代的21000多个纯系组成,拥有丰富的组合类型、高度的多样性和高精度的重组交换,是全球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水稻优异基因发掘、遗传基础解析和分子设计育种等研究和开发的理想群体,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可。 自2019年起,中国农业大学与九州官方网站(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完善和推动MCC-NAM群体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及其相关技术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种质资源、基因型及表型数据、自动化数据分析的“三位一体”的配套技术平台,以及双方合作开发的高密度水稻功能SNP芯片OsF60K等支撑技术,为稻种资源优异基因高效发掘与深度利用奠定了基础。 张启发院士等参会专家考察稻种资源基地 在此次高峰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九州官方网站(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农业科学院发起并牵头成立了稻种资源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共享联盟。该联盟由致力于稻种资源优异基因发掘与育种利用的优势单位与团队组成,以中国农业大学李自超教授团队所构建的超大规模稻种资源MCC-NAM群体为基础,以“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为理念,通过共建MCC-NAM群体及其开发和利用平台,共享建设成果,促进多方合作,最终达成共赢。该联盟创造性的提出了以共建共享为基础的产学研新模式,利用MCC-NAM群体在稻种资源基因高效发掘与育种价值评价上的优势,优化学术和产业界的资源配置,集学术与产业界之合力,聚力于为稻种资源创新与利用的研发增速提质,打造水稻种业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服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重大需求。 作为水稻基因高效发掘平台的创始人和稻种资源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共享联盟的发起人,李自超教授期望稻种资源优异基因高效发掘与利用共享联盟的建立可以促进MCC-NAM群体在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功能基因自然变异发掘及种质创新和分子设计育种中的有效利用。相信通过国内学术界和产业界专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让我国的作物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取得重大进展。 邓国富院长 稻种资源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共享联盟 签约仪式 新模式发布会上,来自多家单位的参会代表对该模式表示了肯定和期待,共有27家单位在会议现场举行了联盟成立签约仪式,由中国农业大学李自超教授现场宣布了稻种资源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共享联盟的正式成立。 稻种资源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共享联盟签约仪式 结 语
在现代基因组学迅速发展,稻种资源发掘与利用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稻种资源基因发掘与创新利用高峰论坛为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沟通的平台。会议期间不仅有嘉宾精彩的学术报告和交流,还有实地参观考察,而且创新性的成立了“稻种资源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共享联盟”。正如联盟秉承的“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理念,“稻种资源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共享联盟”将一直坚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模式,欢迎更多单位和团队加入,欢迎来自各方的意见、建议和交流与合作(联盟临时联系邮箱:zhangl@cau.edu.cn,ftkuang@kangpusen.com),共同推动水稻研究与产业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共同探索“产学研”融合式发展的新模式。
签约单位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农业大学、九州官方网站(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辽宁省水稻研究所、中科院植物园研究所、吉林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